春分,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。 民间有踏青、放风筝、簪花喝酒等习俗,在农村则被视为全年农业生产忙碌的开始。
由于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,唐场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生产资料交易场所。东边的双流、龙泉,南边的新津、彭山,北边的崇州、郫县,西边的邛崃、雅安乃至康定,三州五县,商贾云集。清乾隆二年(1736年),唐场春分会便开始盛行起来了。
举办春分会是大邑县安仁镇唐场延续了近300年的民俗。农耕时代的唐场春分会(过去也叫长年会),把天府之国的民俗风情及繁盛富庶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春分会期间,商贾云集,热闹非凡,为一时之盛。2008年唐场春分会(长年会)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每年春分这一天早晨,唐场周边的人们总会将不包心子的汤圆放到树丫上,祭祀“雀王”,以求雀王不要骚扰庄稼,来年获得大丰收。
祭完“雀王”,人们便陆续聚集到唐场街上,参加久负盛名的唐场春分会。
春节后到春分前是农闲备耕时期,宜购置各种农业生产资料,于是,春分会也是“农具会”。
旧时,失去土地的农民到地主家做工,按照工期分为短工、月工、长工。长工又叫长年,全年无休地在地主家干活。农忙下地干农活,农闲也要在地主家里喂猪、晒粮、做家务等。唯有在春分会这一天,长年可以享受“带薪假期”。所以当地人也把春分会称作长年会、长年节。唐场周边也因此形成了“春分不下田”的习俗,甚至,乡间流传,说春分这一天,地里面有种叫“地钻子”的虫要钻进脚里。
唐场春分会的鼎盛时期,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,大邑人刘湘、刘文辉在四川执政期间。那时候的唐场春分会由本地士绅、袍哥及外来驻地商客主办。办会的经费则由各行会集资,如匹头帮、玉器帮、水食行、商业会馆等。经费用于接待、治安维持、民间艺术活动。那可称为“组委会”的联络点则设在唐场大江楼内的江楼茶社。
那时,唐场春分会上有重庆、成都等地的玉器,有邛崃、崇庆的竹木铁制农用具,有灌县的石器,有天全、芦山、丹棱、彭山等地的耕牛等,牛市和猪市是农耕时代唐场春分会的主角。此外,锄头镰刀等铁器、龙骨水车、风谷机等木器,各种竹编、陶瓷……。
牛市兴旺的时候,年交易量上万头。据传,建市之初,大邑的王泗镇已有兴旺的牛市,为了沾点王泗牛市的兴旺之气,或许也是为在行业内“炒作”一把,唐场人还上演了一场到王泗镇偷牛屎灰,随后遍撒唐场牛市的“真人秀”。有了这样的“营销策划”后,唐场的牛市便辐射了当时的整个四川。
客商川流不息,餐饮和住宿行业想不兴盛都难。由于春分会的带动,唐场当地的美食蓬勃发展。从海参席到街边小吃,唐场的美食应有尽有。油酥面、白豌豆肥肠汤、清汤菌面、钵钵鸡、冷黄糕、酥锅盔、鲜花饼、米花糖、白雪糕……数都数不完。旅馆业也异常火爆。老人们回忆:“当年兴旺的时候,连河坝里都搭起棚子当客栈哦!”
那时,春分会期间还要举办高竿会、平台会、幺妹灯、狮子灯、东洋戏、迎菩萨、跳加官等活动,有的虽有迷信色彩但作为文化娱乐,大家看得高兴,玩得痛快,不亦乐乎!此外,春分那天还请戏班子唱对台戏,早戏照例唱“金串珠珠赶花船”,午戏后的垫台要唱“龚老二打长年”,这是一折反映长工生活的喜剧。这出戏生活味浓,有感染力,台下有时甚至有“入戏”太深的观众出于对长年的同情,摔草鞋或上台打“龚老二”的。
到了晚上人们开始烧火龙。大家手举烟火棒,分别站在街道两旁,待火龙队伍临近时,点燃手中的烟火棒,向火龙队伍强力“开火”,此时,春分会的热闹气氛达到高潮。烧火龙主要是祈望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伴随着烧火龙,还有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动如耍龙灯、放烟火、放孔明灯和河灯等,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纯朴的价值观。
唐场春分会,最兴盛的时候曾长达十天。前两天通常是“唱大戏”,第三天则沿袭唐场正月十五的习俗:“烧龙灯”。
那时,安仁的刘氏家族、唐场的杨氏家族,在川西坝子影响力巨大,尤唐场春分会主办方就是地方袍哥组织和乡绅。春分会期间,远道而来的客商凭着当地袍哥“红旗大管事”的邀请函或者名片,可以在川西坝子畅通无阻,在唐场春分会上赚得的钱财,也可安然带走,大邑唐场春分会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参与。
当然,在唐场这片土地上,如春分会这样的会期,还有三月二十八的阴差会、五月初五的龙船会、五月十三的圣会(纪念武圣人关公)、九月的行会(各个行业协会承办的会期)等。唐场的五老七贤们在谈论起这些会期的时候,言语间都充满了自豪。
来源:《邑城》杂志